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 >> 正文

为什么要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4-04 14:52    浏览量:31887    来源: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3月16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公布,许多领域的改革思路就变得更加清晰了。

3月16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公布,许多领域的改革思路就变得更加清晰了。

 

在金融领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思路是基本对应的。今天,我就聊一下,中央为什么要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首先得强调一下,这次不叫新成立,而是叫再次设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最早成立于1998年6月,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并负责领导、保证、管理、监督、协调金融机关的运作业务”。

 

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呢?

你还能记得,1997年和1998年爆发了东亚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也波及中国。我们动用了相当一批外汇储备,在香港打赢了金融保卫战。当时,既有外患,也有内忧。国有企业三年脱困计划正处于关键阶段,好多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大量国企员工下岗,四大国有银行突然多出很多坏账。

 

怎么办?这么多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都解决不了。这就必须要靠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调配资源,才能克服困难。所以才有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而当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跨越部门,通盘筹划的。比如,财政部增发了一批国债,同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国有银行的坏账,让国有银行轻装上阵,这才解救了困境中的中国金融业。

 

时隔20年,再次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我们还是要学会跳出金融,从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背景去思考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目的,现在的大背景是什么呢?其实也都很明确。

 

外部,全球化退潮,地缘政治风险显著提升,美国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一心想要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内部,高质量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粗放式、高能耗的发展模式,摆脱中国经济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和土地的依赖,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科技创新。


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再次设立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目的,就必须得跟科技工作委员会联系在一起考虑。实际上,这件事情在2021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述,那就是“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既然目标是“实现”良性循环,那就是说,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创新是怎么一回事儿。不妨来看一看硅谷的科技创新。一开始,可能就是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再加一个好点子。那么在最开始的阶段,创业团队需要金融的支持吗?当然需要。但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赔得起的“闲钱”,是能够有耐心等他们成长的“长钱”。

 

而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些“闲钱”和“长钱”。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典型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体系。它的基本模式是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里,然后银行把这些钱贷出去。老百姓在银行的钱,是一分本金都不能赔、一分利息都不能少的“养老钱”。而银行的基本商业模式就要求这些钱在使用的时候,每个月、每一天,甚至每分每秒都在赚钱,是典型的“短钱”。


一边需要“闲钱”“长钱”,一边只有“养老钱”“短钱”,能实现良性循环才怪了。

 

那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我们曾一度以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就是要学习西方,尽快把间接融资体系转变为直接融资体系。所以,2012年之后,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明显加速,鼓励各类金融创新。然而,最终结果跟我们想看到的目标相差甚远。大量的所谓金融创新都是为了规避监管,而不是为了支持创新,结果,地方隐性债务也快速积累起来了。而且,西方的金融创新模式也未必就是榜样。你看,曾经金融支持创新的标杆性机构——硅谷银行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倒闭了吗?

 

这就值得反思了:间接融资就一定不能支持创新吗?不一定啊。日本、德国都是世界上的创新强国,可是它们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甚至能把美国按在地板上摩擦,逼得美国不得不用贸易战的方式,换取一丝喘息的机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不学美国,改学日本和德国?

中国遇到的问题是极为独特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是需要另辟蹊径的。


据观察,影响政策决策的最重要变量是集体记忆。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在过去的历史上曾经遇到过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会对它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影响最大。


有时候看不明白政策,我们可以多读读党史。


有一段历史你可能不太熟悉,那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金融斗争。1940年之后,共产党曾跟国民党在金融战线上展开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斗争,其中最关键的领域是“边币”和“法币”的竞争。边币就是共产党在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法币就是国民党当局当时在全国发行的“货币”。这场竞争的结果当然是边币在解放战争后期彻底取代了法币。

 

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有一段材料引起了我的关注,分享给大家。


“194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关于严禁法币与完全行使券币的指示》,要求在思想上必须使全体干部了解到: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货币斗争是经济斗争的主要方面,搞好对敌货币斗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历史是不是似曾相识?

如今,中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国内的经济转型。这可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科技创新既有安全需求,也有发展需求。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会把自己的全部产业链从上到下全部梳理一遍,把薄弱环节全都找出来,挨个突破。

 

于是,我们又会看到:“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货币斗争是经济斗争的主要方面。”

那你大概就能猜出,未来的金融改革将会超越金融,甚至超越经济。你也能猜得出,未来的金融监管不是某个部门负责的,也不是由某些技术专家负责的,而是由党中央统筹规划的。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包括金融在内的所有部门都要随时做好准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越来越多的金融改革,将会横跨各个部门,有更多的配合和协调,而且,在我们的工具箱里,也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更多过去无法想象的工具。

 

 “一行两会”金融监管格局形成5年后,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帷幕再度拉开。


从“一行三会”,到“一行两会”,再到未来的“一行一局一会”,金融监管格局历经了近20年的更迭。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此番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中,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还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番操作,是按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明确部署,是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解决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现代金融监管的基本内涵中,其一便是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避免全局性金融危机,是金融治理的首要任务。而宏观审慎管理也与微观审慎监管、保护消费权益、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市场稳定、处置问题机构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监管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使金融业态、风险形态、传导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专业化处置机构和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不健全。特别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重点举措方面,更要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监管技术、方法和流程,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加强功能监管和综合监管。

 

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证监会单列,是从发展的角度,是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深入推进资本市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是要推动注册制改革走稳走深走实,坚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大力度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质效。所以,助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成长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直达力,让民营企业更有获得感。


1680591270989362.jpg


Copyright © 2007-2024 www.nmgxjr.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18004368号-1
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