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北方热土,不仅承载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画卷,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草原粮仓”。其丰饶的牛羊肉、乳制品、特色杂粮及野生食材,是游牧文明千百年来的自然馈赠。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内蒙古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孕育出丰富的食材资源与饮食传统,食材转化、餐饮业态创新及品牌化发展领域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浪潮的推动下,内蒙古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饮食产业变革:如何将得天独厚的食材资源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美食经济高地?实现从“草原粮仓”到“美食经济高地”的跨越,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进程的核心,正是传统游牧文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的碰撞与融合。
一、食材转化模式:效率与价值的双重提升
内蒙古的食材转化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农牧业附加值的高低。当前,内蒙古已形成以牛羊肉、乳制品、燕麦、马铃薯为核心的食材转化体系。牛羊肉产业深度开发:内蒙古年出栏肉牛超500万头、肉羊超1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传统上,羊肉多以冷冻分割肉形式外销。近年来,企业开始探索精细化分割、预制菜及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乳制品的创新延伸:内蒙古是中国乳业核心区,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引领行业,但中小企业多集中于基础液态奶生产,近几年来,低温酸奶、奶酪制品、乳清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渐兴起,显示了细分市场的潜力。特色农产品工业化转化:燕麦、马铃薯、沙棘等作物是内蒙古的特色资源。燕麦片、马铃薯全粉等初加工产品也因阴山优麦、民丰薯业的发展而形成规模,目前正在深加工:如燕麦β-葡聚糖提取、马铃薯膳食纤维食品开发等布局起步。沙棘产业中宇航人集团在快销饮料系列、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药等领域大大突破,成为全球第一品牌,未来将在果酱、果粉等产品的加大市场渗透率。
内蒙古食材转化正经历从粗放走向精深、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升级。传统加工方式如风干肉、奶豆腐制作,保留了原始风味,如今现代技术正为传统美味注入新活力:冷链锁鲜技术:大幅延长了牛羊肉、特色乳制品的新鲜周期,为草原风味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打通“最后一公里”。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活性物质提取,极大提升了特色农畜产品的健康附加值。智能化精深加工:通过自动化分割、精准温控熟化等技术,不仅提高了肉类加工效率和标准化程度,更开发出如即食手撕风干牛肉、特色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然而,转化效率提升的瓶颈依然存在。“冷链物流网络”在偏远牧区的覆盖不足,导致优质生鲜食材在源头损耗较高;中小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与研发投入”相对有限,制约了产品创新深度与价值链延伸。提升转化效率,关键在于“技术下沉与装备升级”,需政府引导企业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并鼓励科研机构开展针对草原食材特性的应用型研发。
二、 餐饮业态创新:传统滋味的当代表达
内蒙古餐饮业正突破传统蒙餐的边界,呈现多元化、体验化、便捷化的蓬勃态势:高端蒙餐体验馆:将烤全羊、诈马宴等传统仪式与现代餐饮美学结合,选用顶级食材提供沉浸式文化盛宴,如呼和浩特的“格日勒阿妈”升级店。新蒙式融合菜:大胆融合中西烹饪技艺与本地食材,如“奶酪焗林下参”、“红酒慢炖草原牛肉”,满足新消费群体的多元口味。餐饮+模式兴起:集餐饮、文化展演、特产零售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和草原度假村,让游客在品味美食中深度感受游牧文化魅力。
便捷化普及:连锁化蒙式快餐(如老绥元稍麦、阿斯如蒙餐、格日勒阿妈奶茶等)和聚焦内蒙古风味预制菜品牌,正让草原味道便捷地走进千家万户。业态创新的挑战在于“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蒙餐烹饪技艺(如火候掌控、秘制调料)的传承依赖厨师经验,难以完全量化复制,制约了规模化扩张。同时,如何在创新中“坚守文化本真”,避免“为融合而融合”导致风味异化,是持续创新的关键命题。
内蒙古餐饮正经历从“草原特色”到“多元体验”的转型,但仍面临同质化竞争与服务标准化难题。传统餐饮的现代化改造:手把肉、烤全羊、奶茶等经典菜品通过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生产。例如西贝将莜面鱼鱼、羊肉炒粉等菜品量化为SOP,单店出餐时间大大缩短,然而部分老字号仍依赖经验传承,导致口味波动大,制约连锁化扩张。融合餐饮的兴起:年轻消费者推动“草原风味+西式技法”的跨界尝试。如蒙古餐厅推出“红酒烩羊排”“藜麦沙拉配奶酪”,将西餐摆盘与蒙餐食材结合,客单价大幅提升。此外,火锅赛道出现“蒙式辣锅”“冰煮羊”等创新品类。场景化体验经济:牧场主题餐厅、草原民宿餐饮成为文旅融合新载体。这类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将客单价大大提升,但有季节性经营问题突出。内蒙古餐饮业需解决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问题。可借鉴沙县小吃“总部研发 + 加盟管控”模式,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美食 + 文化”IP,建议拍摄“草原额娘掌厨”系列短视频展示传统手艺。
三、 品牌化路径:文化赋能的价值跃升
内蒙古品牌的最大优势在于“天然、绿色”的地域背书,食材与餐饮品牌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潜力远未释放:区域公用品牌崛起:“锡林郭勒羊肉”“乌兰察布马铃薯”“河套面粉”“赤峰小米”“通辽牛肉”“兴安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以严格的品质标准和产地背书赢得市场信任。企业品牌差异化探索: 如“额尔敦传统涮肉”以“牧场到餐桌”的透明供应链和草原文化氛围塑造高端形象;无烧麦、不青城,“老绥元烧麦”以“秘密料包+只选好食材”核心品牌战略开门纳客;“兰格格酸奶”则通过清新设计、聚焦益生菌健康概念吸引年轻客群。文化IP深度绑定:将“蒙古马精神”、“敖包祭祀”、“长调与呼麦”等独特文化符号融入品牌故事与视觉设计,是提升品牌辨识度与情感共鸣的核心策略。
当前品牌化痛点在于“同质化竞争与文化符号的浅层化利用”。许多品牌仍停留在“草原+牛羊”的初级意象,未能深入挖掘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和独特精神内核,导致品牌个性模糊、溢价能力受限。构建强有力的品牌矩阵,亟需“深挖文化富矿”,讲好差异化故事,并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与认证体系作为品牌信誉的基石。品牌建设需长期投入。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中小企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并联合高校开设品牌管理课程,培养本土营销人才。
四、 融合之路:碰撞、创新与协同
内蒙古食材餐饮产业的蜕变,本质是游牧文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的碰撞与融合:碰撞:传统分散经营与现代规模效益要求、经验化传承与标准化需求、文化原真性与商业普适性之间存在张力。融合:文化精髓(对自然的敬畏、共享精神、质朴美味)通过现代设计、科技、管理得以创新表达;现代标准(食品安全、效率)保障了传统美味的稳定供给与广泛传播。未来实现从“内蒙古草原粮仓”到“美食经济高地”的跨越,必须聚焦三大核心路径:技术创新驱动转化:持续投入研发,突破精深加工、保鲜物流技术瓶颈,提升食材利用率和附加值。标准化支撑规模化:建立蒙餐核心技艺的量化标准与操作规范,在保障风味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可控复制。文化深挖赋能品牌:超越表层符号,系统梳理、提炼、创新性转化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美学体系,使之成为品牌独一无二的灵魂与价值引擎。
五、 政策支撑:构筑产业跃升的基石
实现上述跨越,单靠市场和企业力量远远不够,亟需强有力的政策协同支撑:强化冷链物流基建:重点布局牧区产地仓、冷链干线及城市配送网络,打通食材高效流通“大动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技术瓶颈(如传统发酵工艺标准化、特色食材功能性成分研究)。
健全市场监管与标准体系:完善地理标志、传统工艺、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地方标准与认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区域品牌声誉。打造文化传播平台:各级地市旗县区政府要牵头举办高水平美食文化节、产业论坛,支持纪录片拍摄、非遗美食申报,提升内蒙古美食文化整体影响力。
内蒙古的食材转化与餐饮品牌发展,是一场关于味道、记忆与未来的深刻对话。当悠扬的马头琴声与现代食品科技的精密节拍交织,当毡房的炊烟融入都市厨房的烟火气,草原的馈赠便超越了果腹之需,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与经济力量。唯有以技术创新为筋骨,以标准化为血脉,以文化精魂为魂魄,并在政府构筑的坚实基础上协同奋进,这片广袤的土地才能将其丰饶的物产与深厚的文化,真正淬炼成令世界瞩目的“中华美食北疆明珠”。从“草原粮仓”到“美食经济高地”的征途,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如何和谐共振、共创美味的生动实践。
(张学跚: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兼任:内蒙古金融网创始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环球影响力智库研究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
Copyright © 2007-2025 www.nmgxjr.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版权所有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18004368号-1
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302000322号